去年就在「内容创造者」社群里提过一次YouTube上的“白噪音”频道,当时推荐大家参考的是Nomadic Ambience这个频道,我发现这个频道是因为这个视频:
最近看到武汉的YouTuber罗宾做了个新频道CHINA Walk,也是做这个类型的内容。今天就系统的分享一下我对“白噪音”类内容的认识:
白噪音是一种刚需
白噪音首先是一种刚需,我们这里不谈白噪音的物理学定义(因为我也不懂),只谈谈白噪音的一种应用方式:帮助睡眠、放松、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工作表现。
记得大概10年前,我还下载过白噪音给iPod煲机。也就是说至少那时候,就已经有白噪音的市场和供给了。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很多提供白噪音的网站和APP:
- Calm
- Rainy Mood
- Noizio(自定义白噪音,我还在我的视频号推荐过)
人们听白噪音主要有两种场景:
- 睡觉&休息的时候,帮助放松
- 工作&学习的时候,帮助集中注意力
以上主要是想说,白噪音是一个本身就存在的市场,而且是个很大的市场(YouTube上不乏上亿播放的白噪音视频)。而YouTube上的白噪音频道,只是换了种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而已。
经典白噪音
“经典白噪音”,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指的就是最原始的那些单纯帮助人们放松或集中注意力的纯音乐形式。
由于YouTube是个视频平台,不可避免地要展示画面。那这种黑屏白噪音,就是YouTube上所能提供的最Raw的“经典白噪音”了。
接下来则是这种,用一张图片来代替黑屏。
然后是这种,用一段循环播放的视频来代替黑屏。
以上三种形式,虽然略有不同,但我认为都属于“经典白噪音”的范畴。只是采用了不同的,逐渐增加信息量和沉浸感的方法来呈现画面。
Walk with Me
“Walk with Me”,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也可以叫“Walk in the Nature”和“Walk in the City”。就是步行在大自然或者城市里,拍摄拍摄者所看到的东西,直接收录环境音。大自然中的声音就是风声水声虫鸟声,城市中就是人声、车声、风声、雨声,所以从声音这个维度来说,也算是“白噪音”。
这种形式的白噪音视频,从技术上来说,也只是单纯在“画面”这个维度做了变化,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沉浸感。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种形式的白噪音视频的画面内容已经有了它单独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带着观众一起看风景”。
我个人不喜欢看风景,更喜欢看城市里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里的人。(因为我是个村炮)
不管是看电影电视剧,还是看YouTuber/UP主的旅拍视频,这些内容都是做过“减法”的,你总会觉得跟你身临其境身处在那个地方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Walk in the City”的视频,真的给你提供了一种你自己走在东京街头的感觉(而且你还不用真的走路)。街头、店铺、行人、路上的垃圾(当然东京看不到垃圾)、人声、车声、喇叭声(当然东京也听不到喇叭声)。
Study with Me
Study with Me(跟我一起学习)类型的视频,因为视频中的人一般是不说话的,视频中的声音主要就是环境音,还有就是正在study的人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白噪音”。当然还有一些“Study with Me”的视频,加入了音乐,这种我觉得就失去了“Study with Me”的精髓。
视频中的主角当然要好看,但你也不可能盯着看上一个多小时。这种类型的视频,在“白噪音”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陪伴感。
“Study with Me”的视频在“陪伴感”这一点上与直播类似,但是视频的信息密度很低,不像直播中的主播一直在制造信息。它在陪伴的基础上去掉了对观众注意力的消耗,让你可以把视频当成一种背景音乐。感觉就像你真的在这个图书馆,跟这个美女一起学习(看看播放量你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当然Study的人也可以不露脸,但总要露点什么,一般是手。这个时候,就需要画面中有个比较好的环境,或者比较吸引人的东西(电脑、书、笔记,当然,还有手)。比如这个:
视频类的“Study with Me”讲究最大化各种感官刺激,如好的环境、好看的人、好看的本子、设备、能看到窗外的视角,窗外的环境也要好,最好还要下雨。而另一类直播的“Study with Me”,一般不会在这些方面做到极致,而重点在于这个YouTuber本身,并不追求高的播放量,而是想做到实时的陪伴感。比如:
李锦堂是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清华大学留学生,从“一个清华生的一天”开始获得关注,主要观众是在校学生,经常直播学习和观众一起“打天下”。
以上就是我目前对于“白噪音”类视频的了解,还有一些类似的视频类型但我觉得已经不属于这个范畴了,之后再专门介绍。不知道你是否喜欢这样的内容?欢迎留言和我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