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创作者们

PewDiePie的YouTube创作心得

PewDiePie,地球第一网红,现在在YouTube有高达1.1亿+的订阅量。今天跟大家分享他在2017年的时候,所分享的YouTube创作经验和心得:

1. 如何开始在YouTube制作视频

如何开始在YouTube制作视频

1.1 设备

首先,PewDiePie谈到了拍摄视频的“设备”,因为大部分人在起步的时候就直接卡在“设备”上了。

许多人因为没有好的设备而一直不能开始拍摄,而另一些人则花大价钱买了昂贵的设备,当他们发现用这些设备拍摄的视频没有人看的时候,会变得非常愤怒且沮丧。

不要在设备上花钱,设备根本不需要很贵。

PewDiePie关于“设备”的建议

“拍视频是需要练习的,刚开始的时候用你已经有的设备,这并没有什么问题。”PewDiePie刚开始拍视频的时候连摄像头都没有(那怎么拍的?),他展示了他那时用的麦克风,是一个雷蛇的头戴式耳机上的麦克风。

好的视频质量(设备带来的画面、声音)当然没有坏处,但它不会直接给你的视频带来观看量,不要把重心放在设备上。

1.2 Stand out(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PewDiePie说自己很喜欢看那些与众不同的频道,如果一个频道所拍的东西是他之前没看过的,那他会更喜欢看这些频道。

所有人应该都是这样的吧,大家都喜欢新鲜的东西。比如老高与小茉,未解之谜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老高清晰的逻辑和超凡的想象力,加上小茉完全状况外的视角;李自然说,脱稿把商业逻辑讲得这么清楚,关键是边开车边讲;长安万年,原来从技术流的审讯分析比悬疑案件都好看。

PewDiePie一开始做的是Call of Duty(使命召唤)的视频,因为当时这个游戏很流行,他也很喜欢看Call of Duty的视频,这也是他想做YouTube视频的原因。虽然他做的很开心,但是频道却没有增长。他还记得,当时那些比他订阅多的同样在做Call of Duty视频的YouTuber,比他玩的差多了。“我比他们玩的好的多,为什么我的频道没有增长?”

但事情就是这样,大的频道已经占据了那个位置,小频道想在同样的领域做,会非常难。

而从他开始做一些之前没做过的事情,比如恐怖游戏视频,他才开始获得真正对他的内容感兴趣的粉丝。而对他自己来说,现在能够进入他视野的YouTuber,都一定有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1.3 维持你的观众

It’s easy to make it to the top, but it’s twice as hard to stay there.

Dr. Dre

“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YouTube上火起来,然后又消失了。曾经有非常多的YouTuber,所有人都在看他们,他们获得了非常多的关注,但他们并没有核心的东西来维持他们的观众。”

很多YouTuber得益于算法的推荐,他们也很擅长让他们的内容去迎合算法的喜好,这让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观众的视野,但也会以同样的速度消失。因为他们除了讨好算法以外,没有真正能够维持观众的东西,他们的YouTube生命注定不会长久。

PewDiePie说他直到2016年才知道“10分钟视频”的把戏(把视频做到10分零几秒,可以保证完播率的情况下,加更多的广告)。确实是这样,PewDiePie的视频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真实,你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很喜欢做这件事情。

PewDiePie提到了利用算法的典型“Reply Girls”:2012年,YouTube上出现了很多女性YouTuber,她们会拍视频来对其他的一些热门视频进行回应,标题通常是“Re:“热门视频的标题””,使用和该视频一样的标签(Tags),并且一致地使用穿着低胸装的封面图来吸引点击。当用户观看那些热门视频时,几乎整个侧边栏(视频推荐栏)都被塞满了不同“Reply Girls”回应这个视频的视频。这些视频通常在1分钟左右,内容乏善可陈,但就是利用了当时YouTube的算法“占领”了侧边栏;尽管很多用户会给这些视频点踩(dislike),但YouTube当时的算法会把这当成一种“积极互动”,反而让视频获得更多的推荐。(可以查看这个视频来一瞥当时的“盛况”:The Reply Girl Controversy

“你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现你的视频,但如果他们并不关心你这个人,他们会很快走掉。我认为做YouTube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任何我在YouTube上订阅的人,都是因为我被他们的个性所吸引,我在乎他们这个人多于他们所制作的内容。这是我为什么喜欢看他们,也是我为什么喜欢YouTube,因为它跟电视不同,你不是在看一大堆制作人和作家做出来的产品,而是一个人直接对着镜头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才是YouTube的美妙之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YouTuber来了又走了,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一点。”

1.4 7*24的工作式生活

对YouTuber来说,拍视频既是他们的兴趣,也是他们的工作,很难做到两者的平衡。你得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但它基本上意味着你要7*24小时地工作。

你很难把YouTube抛诸脑后,你会不断地查看你的视频,它们表现如何?数据怎样?不断地查看评论,观众在怎么说、怎么想?它不像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上班工作,下班之后你可以忘记工作完全地休息。

所以PewDiePie很享受有一间办公室的感觉,他建议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可以在办公室工作,而回家之后,他可以完全的休息。

另一方面,PewDiePie认为很多YouTuber对待这件事情太过随意了,想起来就上传一个视频,想不起来又断更了。“你确实不需要一直更新视频,但是这就像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计划,我知道我可以做到,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完成。YouTube不会永远流行下去,每个YouTuber都有他的生命周期,尽管如此我也想尽力而为。”

1.5 推销你自己

你正在看的很多YouTuber都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借助他人推销自己),可能他们不会承认,也许他们的视频发布在了某个网站上,也许他的视频在Reddit上很火,也许他的家人或朋友是个YouTuber。

如果你有这样的资源,把它们利用起来。不是说非得这样不可,但这会让你的YouTube之路变得容易很多。YouTube最难的部分是获得你的第一批观众,如果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很容易地得到这第一批观众,废话当然要去做了。

但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有别的YouTuber帮忙推广,那就一定能成功。事实上这仅仅能给你带来第一批观众,但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特色,你也留不住他们。如果你的内容乏善可陈的话,那么你就别找别人帮忙了,找了也没用。

另外,别用招人烦和不尊重人的方式去推广自己,比如在别的YouTuber的视频下面留言,忽略人家的视频内容,只是让观众关注自己。

1.6 不要信任任何人

做YouTuber的这一路,PewDiePie遇到了很多“有毒”的人,他们只想获得你的观众、你的订阅者,他们根本不在乎你,他们会跟你撒谎,想要操纵你。PewDiePie很擅长摆脱(心理上)这些“有毒”的人,他很少会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侵犯,如果他发现某些人只想利用自己或恨不尊重自己,他会毫无心理负担地切断和这些人的关系。

我知道有人不会处理这样的关系,但作为一个YouTuber,在处理这样的关系时你必须做一个冷酷的人,你只能这样。

PewDiePie

1.7 MCN(Networks)

在拍这个视频的当时,PewDiePie仍然跟MCN有合约,但他并不打算再续约了。因为以前YouTube的游戏频道不会和YouTuber个人签约,个人频道主不能从YouTube盈利,他必须签一个MCN。虽然MCN对他(这么大的YouTuber)来说可能确实有帮助,但也仅限于一定的程度上。

对于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小的YouTuber来说,PewDiePie的建议是不要签MCN。MCN会说他们能帮你提高你的CPM,但其实并不会,而对于小的YouTuber来说,他们会拿走你很多的利润。

1.8 找一个律师

在你签任何的东西之前,找一个专业的律师帮你看一下,也许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PewDiePie曾经签过一些合同,之后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想要摆脱它们。在签合同之前找个律师看一下,了解清楚所有的条款,避免你陷入后悔的处境;这要比你已经签了之后,再找律师帮你摆脱这些条款要容易和便宜得多。

找个律师,找个会计师。如果你在YouTube赚钱的话,这些事情越早做越好。

以上,PewDiePie说了这么多,他把这些当成是给过去的自己的建议,是他这几年YouTube经历所学到的东西,尽量确保是实用的、有建设性的。

但是最后,PewDiePie才说到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正确的动机,用我们中文语境中的词就是:

1.9 初心

许多人想要做YouTube,是因为他们想出名、想赚钱。这些都很好,如果你的目的是这些东西,YouTube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你拍视频,应该是因为你喜欢拍;如果你不是乐在其中,你不会坚持做下去的。你会在某一天突然不想做了,你会变得沮丧,你会发现这件事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如果你喜欢做视频,享受这件事本身,是否有人喜欢就变得不重要了。PewDiePie说在他只有几百个订阅者的时候,跟现在一样开心,只有一些人看他的视频和成百上千万人看,对他来说是同样有趣的。

如果你拍视频的时候很享受,那人们在看视频的时候同样会很享受,我对此深信不疑。如果你不享受拍视频,那还是别拍了。

PewDiePie

2. 如何增长YouTube频道?

前一个视频收到不错的反馈后,PewDiePie又拍视频进一步分享关于“如何在YouTube上发展壮大”。

如何增长YouTube频道

相比于上个视频更多偏向于“道”的层面,这次的内容更偏向于“术”的层面,分享了一些很实际的增长方法。这些内容在2021年看来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看地球第一网红对这些方法的看法。

以下内容大部分来自以上视频,包含少量我个人的观点(蓝色字体):

2.1 提醒观众订阅、点赞

这是PewDiePie自己发现的第一个能够提高订阅量的方法。

有人可能会觉得,观众又不是傻子,如果他们真的喜欢你的视频,他们当然知道要订阅了,没有必要多说这么一句。(我就是这么想的)PewDiePie说他很尊重这样的想法,但他更多地把这当成一个提醒,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当然如果你确实在乎订阅量的话。(有的YouTube频道只专注于制作非常火的视频内容,订阅量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大。)

2.2 与众不同

提醒观众订阅,这个方法只能在观看你视频的观众中提高订阅者的比例,而更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内容。

PewDiePie又提到了他在上个视频中提到的“与众不同”,同样是说模仿别人并没有用,因为别人已经站住了这个位置。这次他又用更商业的语言解释,模仿别人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为有这样需求的观众会直接去看你模仿的那个人。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人关注你的话,你必须开拓出你自己的风格,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其实是很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找到了那真的很幸运。在这一点上,PewDiePie的建议是尝试不同的东西,然后跟着观众的反馈走。

2.3 蒙太奇(精彩集锦)

当PewDiePie从COD(使命召唤)视频转而做恐怖游戏视频的时候,他的观众很喜欢看,一旦看了就会很着迷。但这并没有给频道带来很大的增长,因为每个视频有10-20分钟,都是他玩游戏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去看这种视频的。

于是他把游戏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当他被吓到尖叫时)剪辑到一起,做成一个精彩集锦的视频,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其实就是电影中的“蒙太奇”(剪辑方法),简单说就是快速的切换不同的短镜头,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大量的信息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观看体验。

仅有朴素的内容是不够的,你需要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你的内容。当PewDiePie发现集锦的效果很好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这种蒙太奇视频,保证视频足够吸引观众。快速的剪辑,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下一段的精彩画面了。很多人都会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看完整个视频,然后在最后,他会说:如果想看更多,请关注我。(第1点

如果你的内容不是很“Consuming”的话,也许用某个思路做一个合集,可能会有帮助。

这让我想到了斗鱼主机区的“超级小桀”,我确实没有时间每天看他几个小时的直播,但隔段时间都会去刷一下B站的“日常系列”(精彩集锦)。

2.4 封面图

YouTube早期的时候,创作者是不做封面图的,YouTube有自定义封面的功能,但大部分人是不用的。PewDiePie也觉得做封面很烦:它跟视频有什么关系?

但当PewDiePie发现封面图对视频表现的影响很大后,他会花很多时间来做封面图。他做了一个比喻:就像你走进一家商店,如果这家店的门面和装修不错的话,你会感觉更好一些,这跟他们卖什么产品没有关系。

在2021年的今天,封面图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你视频的“点击率”,它和“观看时长”几乎决定了视频的总体表现。

2.5 视频标题

The Last of Us(最后生还者)这个游戏刚发售的时候,PewDiePie狠狠利用了一下视频的标题。当时他还不是YouTube上最大的频道,但是非常接近,而这个游戏和他对标题的优化帮他成为了YouTube最大的频道。

他把他玩The Last of Us的视频标题写成了这样:“The Last of Us Gameplay Walkthrough Playthrough Let’s Play (Full Game) – Part 1”,非常正式的关键词堆砌。现在有新的游戏出来后,所有视频都是这样的标题,但当时还不是这样。

PewDiePie把这归功于视频标题的优化,我倒觉得不是这样,更重要的可能是当时The Last of Us太火了,加上“云通关”在当时也很流行,而这种标题命名方法,只是顺应这个潮流自然的写法,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标题优化方法。

然后PewDiePie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真正的标题命名策略了:让观众看到后产生疑问

PewDiePie说这来源于他gallerist(画廊老板?策展人?)的奶奶教他给画起名字的方法:命名不应该告诉观众这幅画是什么,而是让观众看了画的名字后产生一些问题。(这样他们会自己从画中去找答案)PewDiePie把这种命名策略用到了视频标题上,观众看了标题之后会对视频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吸引他们点击视频去寻找答案。

但是他也说不要做标题党,PewDiePie的视频发于2017年,而2021年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视频标题:XX这样做,让XX更XXX,强行隐去关键信息,而一般这么命名的视频,它所隐去的关键信息往往都是扯淡。

2.6 保持变化

PewDiePie经常改变自己的内容,这也让他受益匪浅。每个YouTuber都有他的生命周期,想想有多少曾经第一名的频道,现在无人问津。做同样的事情,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有限的。

PewDiePie自己也经常做内容上的改变,是因为他一次次做同样的内容让他觉得很无聊,而不断地做出改变也让他能够持续地娱乐观众。

你也许很幸运的跟着一股热门的趋势火起来,但如果观众不关心的你这个人的话,他们是不会留下的。所以不管是大频道还是小频道,都应该走出舒适区尝试不同的东西。

最后,在这个视频结尾,他又做了“第1点”中提到的方法:提醒观众订阅。

好了,这些就是PewDiePie在这个视频中分享的内容,最近我发现了很多他谈论YouTube的视频,以后也会给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反馈!

Categories
创作者们

从“RyuuuTV转型”到个人自媒体的意义

1. 转型

前段时间,开设5年,订阅量176万的YouTube频道“RyuuuTV”发布了一个视频:“我是個空殼。當YouTuber很難所以我們決定..”。

视频中Ryuuu谈了关于频道转型的事情。其中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虽然频道有接近200万的订阅量,但是只要不更新视频,收入接近为0。

(也就是说只有新的视频能获取流量,旧的视频几乎没有流量/收入。)

之前也有看到一些YouTuber说过,靠YouTube赚钱,需要经常发片(更新视频),就像给YouTube打工一样,时间久了很难受。但这只是个“定性”的说法,之前都没有像RyuuuTV这样给出这么”定量”的说法。

我想这也是YouTube目前不断发展“频道会员”功能的一个原因:它可以给YouTuber在广告收入之外,提供一个完全不同逻辑的收入来源。

RyuuuTV频道名称叫做“Ryuuu TV / 學日文看日本”,之前的主要内容是Ryuuu和Yuma小两口在日本的生活视频,典型的”Time Consuming(杀时间)”类型,主要受众应该是大中华圈的华人,观众需求主要是消费“美好生活”类的内容,次要是了解日本文化和生活,至于“学日文”我认为并不存在(虽然视频中经常会出现日文短句、词汇,但是并不会给出解释。我作为完全不懂日文的观众,看到这些短句的时候,基本上跟英语考试中出现生词的感受一样,靠上下文猜测,或者直接忽略)。不客气地说,之前的“Ryuuu TV”只是披着“学日文看日本”外衣的“爽片”而已。

视频中Ryuuu谈到了“流量”和“存量”的概念,流量就是指YouTube给的流量,而存量的概念我认为他并没有说清楚。但他的意思应该就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更多地积累下来,并且可以一直依靠这个“存量”来获得收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虽然手握近200万订阅的频道,但仍然需要靠不断发片来获取收入。

据我个人观察,整个2020年,RyuuuTV的频道订阅数维持在176万没有增长。这也从侧面反应了频道的受众群已经固定,增长停滞。

除此之外,Ryuuu和Yuma为了维持频道的视频更新,放弃了很多个人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如视频标题所言:“我是一个空壳”。而个人IP频道的增长,本质上是博主个人的成长。为了维持视频的更新,放弃个人的成长,最终只能导致频道的增长止步,进入恶性循环。

Ryuuu想要做的转型,根据之后的视频内容,也可以看的出来,就是真正符合频道名称的“学日文”和“看日本”

“学日文”很好理解,就是教观众日语,这部分之前基本是没有在做,转型之后确实开始做这类型影片了。“看日本”就是了解日本文化/生活之类的,这部分虽然之前貌似有在做,但基本上只是记录自己“美好生活”的视频,满足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本”只是背景而已;不过转型之后这部分确实有改变,比如有“潜入日本国小”、“日本转职面试”、“东京防疫调查”等影片。

简单说,RyuuuTV就是打算从“Time Consuming(杀时间)”类的影片,转为更有长久价值的“教日文”和“看日本”上来。目前看来,转型后的影片制作成本较高,更新频率下降是必然的,视频短期内的播放量也不如之前,所以短期的广告收入应该会减少。而转型后的影片能否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增长播放量进而超过之前影片的平均播放量,这点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转型后的影片,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广告收入之外的收入来源。

RyuuuTV的这次转型,会不会带来好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这给想要加入YouTube平台的内容创造者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普通水平的“Time Consuming(杀时间)”类的内容,如果只靠广告收入的话,可能最后会沦为一个“打工人”。倒不是说打工人不好,而是我们都希望自媒体成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如果只是不停地拍视频换取固定的收入,那和每天上班挣工资有什么区别?

Ps.上面说的普通水平的“Time Consuming”就是指排除掉老高那种一个视频可以到4、500万播放的,如果你可以做到那种水平,当然可以。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同时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我们在考虑成为一个自媒体内容创作者的时候,需要有“以终为始”的考量,即使我们可以不停地拍片,也可以不停地获取可观的收入;但是5年后、10年后,这件事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能只是换一种形式的“打工”吧?

好了,问题提出来了。暂时就不聊我的“答案”了,因为我也没想好怎么表达,这样的话大家也可以想想自己的“答案”是什么。之后我整理好语言了,再跟大家聊聊我的想法。

2. 转型失败

以下内容首发于「内容创造者」社群:再聊“RyuuuTV”转型,以及个人自媒体的最大挑战(2021.6.5)

RyuuuTV转型后,视频的平均播放量掉到了几万,偶尔能有十几万的,这已经算是表现好的了。我个人也在转型后没怎么看过那些“学日文”“看日本”的视频,主要确实是没什么兴趣去了解这些东西。

2021年6月3日,RyuuuTV又发布影片:

RyuuuTV宣布转型失败,进入“3.0时代”

影片内容是Ryuuu和Yuma出门放风,顺便总结转型半年来的成果。基本上就是说之前的转型失败了,接下来又要进入新的阶段。但我认为Ryuuu对于转型失败的原因没有讲的很清楚,对于之后新的阶段要怎么做,也没有说的很清楚。

大概我揣摩他的意思,就是要把1.0和2.0合并,在生活视频中去让大家“学日文”和“看日本”。但坦白讲,之前1.0就是这样的,就已经有“学日文”和“看日本”的元素在里面。除非是要扩大这方面的比重,又或者以此为选题标准,但是用生活化的方式去演绎。

无论如何,我们继续关注就知道了。

我个人还是比较关注RyuuuTV的转型问题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问题。一般来说,做出一定体量的博主,都是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增长方向。但普遍会停留在百万订阅的这个量级,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频道会跟着博主去成长,也会随着博主停止成长而停止增长。

Ryuuu作为一个在日本留学的马来西亚人,现在已经跟Yuma结婚、买房,接下来就是生小孩还有小孩的成长。他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预见,他们的内容也就可以预见。正常来说,在宝宝出生之前,小两口的生活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他们的内容可能就没有太大新意。RyuuuTV的再成长,可能需要靠的不是转型,而是靠他们的变化和成长。简单来讲,还是要延续“杀时间”的“爽片”风格,只是他们的生活内容需要改变。

举个例子,我最近休息的时候在重看“越狱”,观众喜欢看的当然是“越狱”的谋划、随机应变、紧张感、变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达成目标。但是第一季在芝加哥的“狐狸河”,第三季就必须要在巴拿马的“索那”,而不能是休斯顿的“老虎河”。观众想要看的东西的内核是一样的,但是你必须换不同的“皮”。就像七龙珠,新的坏人总是要很轻易地捏死旧的坏人,而悟空最后又必须能够很轻易地捏死新的坏人,如此循环。

观众想要看的是Ryuuu和Yuma的美好生活,但他们不能一直同样程度、同样方式的美好,而必须一直比昨天更美好,或换种方式美好才行。观众想要看真人秀的连续剧,而不是Ryuuu和Yuma演的情景剧。

这可能才是做一个视频博主的最大挑战:你必须为了做视频,更加用力地生活。

Categories
创作者们

如何拍摄Vlog?- Peter Mckinnon

Peter Mckinnon聊关于“如何拍摄Vlog?”

Peter从2016年底开始在YouTube上传视频,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获得10万订阅。目前在YouTube有539万订阅,主要拍摄Vlog和分享视频创作经验。我之前看他的视频比较少,所以对他不甚了解,对他的印象是:视频质量(画质、声音)比较高,各种特效、转场还有精心设计的一些花样。

对于这种“制作”痕迹很浓的视频,我一般并不怎么感冒,因为这种精心制作往往会抹去最真实的东西。而如果你的个性特点不够强,你这个人会被“抹平”,视频会变得索然无味。Peter的“精心制作”同样有这样的副作用,但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也非常愿意在视频中表现自己,所以即使被这些制作痕迹遮盖了一部分,你同样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热情。

我个人的想法就聊到这里,而且我的想法有可能是错的,毕竟人家有500万订阅,还轮不到我来评论。今后为了“内容创造者”这个社群,我会更多的关注他的内容,因为前面说的只是风格偏好不同,Peter在“如何拍摄视频”这方面还是非常专业的。

下面进入正题,Peter Mckinnon: How to Vlog

How to Vlog – Peter Mckinnon

Personality(个性)

制作Vlog,并没有什么“Vlog终极指南”之类的东西,并不是说有个说明书你照着做,人们就一定会喜欢你的Vlog。

如何制作Vlog,完全取决于你,你的个性(Personality)比你做什么更重要。“从飞机上跳伞”,“开着兰博基尼在摩纳哥跑赛道”,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是非常好的视频内容;但试着想象一下,把这些视频里面的那个人去掉,把你喜爱的那个Vlogger去掉(或换成一个你不认识的nobody),剩下的只是跟你从电视广告里看到的一样的东西。

想象你看电视换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广告,一个人骑着最新款的摩托艇,在水面做出各种炫酷的动作,看起来好酷是不是?你会停留吗?你不会,马上你会换到下一台,下一秒你已经忘记你看过它了。除非你再次看到这个广告,不然你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想起它。

但假如把你最喜欢的Vlogger放到这个场景中,让他骑上那个摩托艇,情况会变得完全不同。你会对此印象深刻,而这并不是因为你最喜欢的Vlogger在骑摩托艇,而是因为那是你最喜欢的Vlogger。你对他这个人感兴趣,所以你会感兴趣他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他在做的事情本身(例如:骑摩托艇)。

人们都有个错得离谱的想法,认为:我的生活很无趣,拍Vlog不会有人看的。其实这根本不重要,因为你才是故事本身。如果你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理一下车库,那就把它拍成Vlog。Peter拍过一个清理车库的Vlog,除了后面的抽奖环节,大概清理车库的过程撑了5分钟时长,60万播放:

我必须要清理一些东西了.. – Peter Mckinnon

很多人留下类似这样的评论:“我竟然目不转睛地看这个家伙清理他的车库,看了整整5分钟”。而Peter说他在剪这段镜头的时候,也非常享受其中的乐趣。“清理车库”并不是什么抓人眼球的事情,但这个视频仍然非常有趣。

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要分享的东西,这就是我那天要讲给你们的故事。

Peter Mckinnon

你的故事是什么?你住在哪里?你如何利用你生活中的事物?你生活在湖边吗?你生活在山上吗?还是仅仅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你是不是讨厌你生活的地方?就把这些当成Vlog的主题,用玩笑的方式讲出它们,单纯的展示你的生活;因为你就是你的产品,你就是你的品牌,你才是人们看你的Vlog的原因,而不是你做的事情。

你可以花很多时间拍一个Vlog,记录你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情;但你同样可以拍一个Vlog聊聊如何拍Vlog,效果可能比下面这样的视频好1000倍:

开着保时捷穿越阿尔卑斯山脉 – Peter Mckinnon

记住:

你才是故事本身。

Peter Mckinnon

分享你的所爱

除了把你的生活拍成故事之外,你应该分享你所喜爱的东西,因为这些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如Peter非常喜欢咖啡,他在他许多的Vlog和教学视频里面都分享过关于咖啡的内容。现在咖啡在他的视频中几乎成了一个单独的产品、一个独立的角色、一个他Vlog故事中的小配角;现在如果他的某个视频中没有出现咖啡,人们都会问他:你今天怎么没喝咖啡?(因为咖啡已经变成了观众习惯的东西)

就像在电视剧当中,你最喜欢的角色有几集没出现,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你会说:“太棒了!Tony Almeida回来了,我太喜欢他了。”(Tony Almeida,美剧《24小时》中的角色)

你可以把喜欢的东西教给大家,当然这不是必须的。也许你喜欢画画,但你并不需要会画,只要你是真的喜欢,观众会感受到你的热情。

你可能会问:“我不会画我分享个寂寞?”

你可以分享你最喜欢的画作,为什么你喜欢它?谁画的?这幅画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些东西就是你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视频。也许下一个视频,是你去画展看画,聊聊5幅你喜欢的画和5幅你不喜欢的画。

把你感兴趣的东西分享出去,人们会因为你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而同样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很多看Peter视频的人,可能根本不喝咖啡,也不喜欢咖啡,甚至从来没喝过也不打算喝;但当Peter用某种有趣的方式分享他的咖啡,或者仅仅谈谈今天他又喝了多少咖啡,这些人还是会感到非常有趣。

因为你和观众会发展出一种关系,就好像朋友或兄弟;观众每周会看到你,你们在评论区交流,他们看你的视频会知道你喜欢什么,你看他们评论也知道他们不喜欢什么。

这些我在Vlog中分享的东西,现在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期待、享受和分享的东西,因为我跟你们分享了它们。

Peter Mckinnon

很多人一直没能开始拍摄,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分享的;事实是,你有的,分享你喜欢的东西就可以。

做计划

不要拿着相机就直接跑出去,想着不管今天发生什么,把它们都拍下来。让事情自然发生,不去干涉,有时这样做是很好的,但有时会很糟糕,你的Vlog会变成一坨狗屎。

如果你的Vlog只是一个毫无计划的时间线,忠实的记录下那天发生的事情,那就像是你带着观众搞你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一样。你不会想让你的Vlog变成一个流水账,“噢,我现在在杂货铺”,“噢,我现在开车进城”。

也许这真的就是你那天做的事情,也许你把它们剪辑的还凑合,甚至观众看着还行。但你最好还是有一个计划,就像写脚本那样,就像一个剧情梗概。你只需要有个大概的想法,不需要复杂的,巨细靡遗地计划所有的事情,甚至只要有个主题就好。

比如:

今天我要聊聊如何拍摄Vlog,我要去下这里,再去下那里,去找Maddie玩下滑板,最后我再去邮局一趟。按这个顺序去做这些事情,把我脑子里面的故事讲出来。

如果你只是到处乱跑,想要看看能拍点啥,可能也可以,我就这么干过,你也可以这么干;但是你的观众看起来可能会没意思,更重要的是,这种Vlog你拍起来也挺没劲的。如果你整天跑来跑去,费尽心思想要拍点东西,那你这一天一直会想:“这TMD可能没用”,“我约了那家伙他竟然没来”,“这太阳也太晒了吧”,“我的b-roll真垃圾”,“我的大疆丢了”,你会精疲力尽的,Vlog不是这么拍的,你自己首先得拍得乐在其中。

如果我们要讲第4点的话,我会说你把前面说的都忘掉吧,你就记得让自己高兴就行了。

分享应该是有趣的,分享你的技能去帮助别人,分享你的热情,分享你和你生命中出现的人们的关系,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就像电影一样带着你的观众经历你的人生。

Peter Mckinnon

Vlog应该是有趣的,拍摄是有趣的,剪辑是有趣的,观看是有趣的,分享是有趣的,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是不对的,你得把它修正过来。

所以,如何拍摄Vlog?其实你本来就知道,走出门,享受你的人生,记得按下录像按钮。

最后翻译得有点煽情了,Peter说的其实比较朴素一点,但我想这正是他想要表达的东西。翻译这个视频,也让我对他更加感兴趣了,这跟仅仅看一遍他的视频是不一样的。所以以后也会跟大家分享Peter的Vlog创作经验,希望大家喜欢。